为探寻古街中深埋的历史文化根脉,解开古街紧跟时代的焕新密码,6月25日至6月30日,丽水学院人文学院“传承之音,循古向新”莲都文化古街调查团深入莲都区高井弄、文昌路和刘祠堂背进行实地考察与宣传拍摄。团队心怀寻访古街文化的热忱,聚焦莲都区古街的建筑风格、文化底蕴和古今融合开展调查,期望为古街保护和宣传工作贡献力量。
为探究古街建筑风格的多样性,6月25日,团队首站前往高井弄。高井弄主干道呈“丫”字型,三条支路两短一长,展现出差异化建筑风格,两条短支路分别呈现出中西合璧与烟火气漫溢的特点,主路的新四军办事处遗址则承载着红色记忆。为记录古街的日常状态,团队成员选择沉浸式影像记录方式,以平视视角进行街景横拍,通过特定镜头推进顺序采集了古街的自然景象与声音。在与高井弄小兰服装店店主的交流中,团队得知街区内的老屋此前被大量收购,但在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有所欠缺,导致高井弄当前略显冷清。高井弄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古街建筑风格提供了启示,也引起团队成员对古街如何在现代保持活力的思考。
为展现古街文化底蕴,6月27日,团队第二站抵达文昌路。文昌路的历史可追溯至宋朝,沿街遍布着处州文士与抗倭名将的生平介绍。为彰显文昌路深厚的历史文脉,团队决定使用导游式影像记录方式,两名成员分别进行拍摄与解说,配合完成宣传拍摄。此外,团队也将始建于清代的顾宅作为拍摄与调查的重点,围绕房屋历史和特色雕花檐梁与顾宅主人展开访谈。通过访谈,团队知晓了房梁雕花以“蝠”寓“福”的美好祝愿与屋檐上木刻滚绣之狮消灾纳吉的瑞祥寓意,也认识到传统风水文化对丽水传统民居陈设的影响。
6月28日,团队最后一站来到刘祠堂背寻找古街在新时代的青春秘诀。作为一条明清古街,刘祠堂背因明朝开国谋臣刘基而得名,街道已经过现代化改造,旨在发挥其在当今全新的文化价值。为吸引年轻群体的兴趣,团队决定从吃、喝、玩、乐四个角度出发解锁古街,进行体验式影像记录,两名成员进入店铺亲身体验,其余成员负责实况拍摄。团队通过这一方式将古街传统文化与现代年轻潮流融合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推广了古街的创新性发展模式。团队成员也与“拿什么铁”咖啡店店主进行了交谈,了解到部分刘祠堂背的商铺店主正在尝试联合开设公益性体验课,打造“古街新邻里”的生活化商业业态。
此次实践活动中,团队奔走于街头巷陌,以音视频记录的方式展现古街的多元面貌,通过访谈洞悉古街现代化发展的难点与积极尝试。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莲都文化古街,深挖其传统文化奥秘,并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推动其成为彰显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审:丁黎思 二审:陈瑜 三审:刘书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