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咸菜茶”在产业化发展与代际传承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7月7日,丽水学院人文学院浙闽边界咸菜茶民俗调研实践团深入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区东坑镇开展为期5天的社会调研。
临行前,团队成员做足功课,通过三次线下会议反复推敲,广泛搜集文献、精心打磨访谈提纲与调查问卷。抵达东坑首日,团队走进镇政府和东坑村党支部书记余伟东家中,与东坑镇各部门负责人展开访谈。其中,东坑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夏文强坦言,受到疫情影响,当地咸菜馆已从鼎盛时期的八九家锐减至两三家。如何深挖其市场潜力与文化价值,推动“小咸菜”向“大经济”蝶变,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余伟东则聚焦文化传承断层问题,他沉重地说:“当前手艺传承的主力是60后、70后群体,80后尚能维系部分传统,而90后则普遍难以掌握精髓。”这份关乎文化存续的紧迫感,如一记警钟重敲在成员们的心上。
在东坑镇党委政府的引荐下,7月9日,团队赴白鹤村体验咸菜茶宴。在声名远播的“赵大娘咸菜馆”中,一场地道的宴席徐徐展开。碗筷碰撞间,赵大娘分享了2015年在政府扶持下创办咸菜馆的故事,九年间接待游客逾百万人次,这里已成为东坑闪亮的金名片。她热情地介绍着东坑咸菜的制作要领:用毛竹筒存放,以箬竹叶塞紧压实,置于阴凉处,这古老的智慧不仅锁住了食材本真,更浸润了淡淡竹香。对传统的敬意催生着面向未来的探索,当日下午,团队走进白鹤村咸菜工坊。负责人潘小兰带领成员参观生产车间、化验室和直播间,并邀请品尝其特色产品“咸淡人生”套餐,其巧妙融入人生五味的设计令成员们赞叹。然而,潘小兰也坦言了产业化路上的困境,坚持不添加防腐剂导致产品保质期仅六个月,成为进军大型商超的壁垒;了解咸菜的群众多自制,购买需求有限,而不了解者购买意愿不强。不过,面对这些挑战,她和团队正积极探寻解决方案。
为更全面、客观地描绘“咸菜茶”民俗图景,团队成员顶着烈日继续深入东坑村、心田村、新和村,与乡亲恳切交谈,内容涵盖“咸菜茶”民俗的历史与传承、制作技艺与产业化、咸菜茶宴席、社会性别、互赠咸菜等多个维度,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这一民俗的现状与发展。最终,团队回收111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7%),其中实名问卷35份,涵盖男性、女性、汉族、畲族各类群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综合分析数据可知,解放前,“咸菜茶”民俗主要存在于豪门大户,普通百姓接触较少。随着解放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制作咸菜与参与咸菜茶宴逐渐普及,走入寻常百姓家。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日益富足,“咸菜茶”民俗趋向精致化,制作工艺更考究,宴席举办更隆重。归根结底,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生活的显著改善,成为“咸菜茶”民俗变迁中的生动缩影,映照出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五天的沉浸式调研,对团队而言远不止于一次田野任务,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与初心的凝聚。未来,团队将整理珍贵的口述史与详实问卷数据,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用心讲好“咸菜茶”背后的匠心与坚守故事,努力让这份独特魅力被更广阔的人群看见、了解并喜爱。
【一审:丁黎思 二审:陈瑜 三审:刘书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