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循山哈语脉,留文化星火”畲族语言传承调研实践团探寻景宁畲语传承之道
发布时间:2025-08-02       内容来源:人文学院        阅读人数:10      责任编辑:吴衍乐

了解畲语使用现状,探寻民族语言可持续传承路径,6月22日至23日,循山哈语脉,留文化星火畲族语言传承调研实践团走进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展开为期两天的沉浸式调研

调研前期,实践团聚焦畲语认知度、学习意愿及传承瓶颈三大核心问题,精心设计调研问卷并发起线上调查。基于357份有效问卷,团队初步分析畲语传承现状,其中,60.78%的受访者仅听说过畲语,64.52%坦言了解有限,反映出畲语社会认知度偏低的现状;同时,78.43%的受访者支持通过课程教学系统传承畲语,84.31%表示愿意关注相关媒体内容,又显露出公众对畲语保护的积极态度。

依据调研问卷结果,实践团决定来到景宁当地进行实地调研。6月22日,实践团探访中国畲族博物馆,通过拍摄记录畲族瓷器纹样、服饰刺绣等细节,敏锐捕捉到民族语言与民俗文化的连结——瓷器上的吉祥语刻痕、服饰中的图腾符号,实则都是畲语语义的具象表达。这种语言即文化载体的认知,为后续调研奠定了从文化看语言的观察视角

带着对语言与文化共生关系的思考,团队前往双后岗村,专访国家级畲族山歌传承人蓝陈启女士。这位曾将畲歌唱响日本、美国、韩国等国的非遗守护者,不仅向团队展示了畲歌展演时的精美服饰,更分享了珍贵的活动影像蓝陈启女士的讲述让成员深刻体会到畲语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维系民族认同、促进文化传播的精神纽带

6月23日,实践团深入黄山头村,与当地畲族居民展开面对面交流。村雷先生的感慨道出传承困境现在年轻人更爱说普通话,村里民俗活动渐渐减少,畲语和老规矩都在慢慢淡他现场教成员们学说你好”“你吃饭了吗等畲语日常用语,发音间的独特韵味与现实中使用场景的萎缩形成鲜明对比。另一位雷女士则提到,老一辈虽会用双语教学(普通话+畲语)教导晚辈,但在公共场合极少使用畲语,折射出语言使用场景的收缩现状

此次调研让团队深刻认识到,畲语传承不仅是语言本身的存续,更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守护。从博物馆的文化溯源到传承人访谈的精神共鸣,再到村落走访的现实观察,实践团总结出,畲语传承与发展的核心挑战在于认知普及不足、青年使用断层、民俗载体弱化等方面。未来,实践团将搭建畲语主题公众号平台,系统整合教学资源与文化故事策划线下体验活动,邀请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让畲族文化的星火在新时代持续燎原。

【一审:丁黎思 二审:陈瑜 三审:刘书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