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丽水学院博物馆文化调研实践团走进丽水市博物馆,围绕“浙西南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主题开展实践,聚焦当地特色的畲族文化、青瓷文化等非遗传承脉络,探寻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路径。
丽水学院博物馆文化调研实践团首站踏入“秀山丽水”展厅,沉浸式体验多媒体投影呈现的缙云甲龙化石复原场景,聆听讲解员讲述古生物化石背后的地质演变故事。在“括风瓯韵”展厅,成员们近距离观察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弦纹盖罐,釉色温润如玉,纹饰细腻清晰。博物馆副馆长介绍:“这件盖罐是龙泉窑的典型器物,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南宋时期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我们通过环境监测系统,严格控制温湿度,确保文物保存稳定。” 而在“畲族文化”展区,凤凰图腾银冠、龙首花杆等文物陈列其间,畲族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了传统彩带编织技艺,他感慨道:“这些老手艺不能丢,现在通过博物馆合作开展研学,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主动传。”
随后,实践团深入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部,调研文物修复与数字化存档工作。在文物修复室,修复师向成员们说明了“传统修复 + 3D 扫描辅助”的修复流程:“先对残损文物进行 3D 扫描建模,精准分析缺失部位,再用传统大漆、石膏等材料修补,最后通过数字化存档,把文物信息录入‘可交互数字文物库’。” 同时,实践团了解到,文物保护志愿者联盟采用 “线上短视频科普 + 线下社教活动” 模式,发布了《畲族银饰的千年传承》《青瓷修复的秘密》等科普视频。
在专题讲座环节,博物馆馆长以《从“保护”到“活化”:丽水博物馆40余年文化遗产实践》为题,详解“濒危文物抢救性保护 - 常态化修复研究 - 数字化活化利用” 全流程。谈及“文物活化”实践,馆长提到:“我们打造的‘青瓷非遗工坊’,把龙泉青瓷制作技艺转化为研学课程,去年接待中小学生研学团12批次,让孩子们亲手体验拉坯、上釉。” 实践团成员小涂听完分享后表示:“原来文化遗产保护不只是‘修文物’,传承文化遗产,我们要从‘保护者’变成‘传播者’ 。”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实践团不仅见证了畲族彩带编织、青瓷修复等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更通过参与“文物数字化存档辅助”“社教活动策划” 等实践,体会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后续,实践团计划以 “浙西南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为课题,联合博物馆开发 “文化遗产数字导览系统”,并推动 “非遗进校园” 研学课程落地,助力浙西南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活力。
【一审:丁黎思 二审:陈瑜 三审:刘书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