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族学系面向2025级民族学专业本科新生举办了专业认知教育讲座,帮助新生深入了解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民族学专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本次活动于2025年9月15日下午举行,由民族学系主任、副教授田海鹰博士担任主讲人,鲁旭、姜文华和张晨阳三位博士先后从不同角度作了专题分享,2025级民族学班班主任高元武博士作总结发言。
田海鹰老师首先回顾了民族学系的发展历程与办学成就,系统阐述了专业的学科架构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学业规划指明了方向。结合个人学术经历,田老师围绕民族学的学科内涵、理论前沿以及社会需求,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民族学是什么”“为什么学民族学”以及“怎样学好民族学”等关键问题,增强了新生对专业的理性认知与认同感。
鲁旭老师以“田野调查:民族学专业学生的‘成年礼’”为主题,系统介绍了田野调查的基本概念、方法论意义及实践要求,更强调民族学研究要到达“田野现场”,通过展示往届学生深入各地开展田野工作的生动案例,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田野调查的专业魅力与实践价值。鲁老师引用“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鼓励同学们扎根现实、“向人民学习”,真正做到“接地气、通下情”。
姜文华老师以“当民俗学遇上民族学:做人间烟火的学问”为主题,为新生带来了一场富有启发的分享。姜老师系统讲解了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系统性、实践性与地域性等特征,并向同学们提出三点殷切建议:一是鼓励大家尽早找到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事业方向,强调专业能力训练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二是希望同学们高度重视田野调查,通过实践锤炼恒心、意志力和综合素养;三是激励新生持续挖掘自身潜力,在学术发展与人生成长中不断追求卓越。
张晨阳老师在专题分享中,从理论建构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出发,引导同学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理论”。张老师鼓励同学们勇于发现现有理论体系中的局限与问题,并强调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正是扎根于我们真实、日常的生活实践之中,更呼吁大家珍视那些“或许不够理性,但足够真实”的日常经验,以规范且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将自己所感知和理解的“真实”记录下来,从而形成有个性、有温度、也有学术价值的认知与表达。
活动最后,高元武老师勉励同学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节奏,打好专业基础,积极参与实践,将个人成长与学科发展相结合,在民族学的学术道路上踏实前行、追求卓越。
整场讲座内容充实、气氛热烈,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互动。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不仅明确了学习方向,也接触到学科前沿动态,对未来专业学习充满信心与期待。
【一审:高元武 二审:田海鹰 三审:刘书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