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靖,四川大学文学博士,丽水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清代著名学者、诗人翁方纲著作的整理与研究,已发表相关论文多篇,主持省级项目多项,入选第二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优秀人才以及学校第二批“135攀登计划”五年期C类人才,同时入选浙江省高校“院士专家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结对导师为浙江籍的中山大学黄仕忠教授。
日前,202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名单已公示完毕,赵宝靖老师申报的课题“翁方纲《群经附记》汇校整理与研究”获得一般项目立项。
初心不改,恒心治学
赵宝靖老师致力于翁方纲著作的整理与研究已逾十载。在川大读博时,受博导谢谦教授的指点,他将研究对象选定为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翁方纲,从此踏上了学术研究的漫漫长路。翁方纲著述宏富,在经学、目录学、书法、文学等领域皆有建树,但其著述却长期缺乏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面对复杂丰富的手稿本、手抄本、清稿本、刻本,他毅然决定投身其中,钻研至今。
文献整合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翁方纲的著作流布广泛,散见于海内外各图书馆,不仅系统搜集不易,而且获取成本高昂。留存至今的大量手稿本,字迹辨认困难,费时费力。其著作数量之多、领域涵盖之广,极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和工作量。然而,凭借执着的信念与不屈的韧性,赵老师在浩瀚典籍中披沙拣金,逐步建构起较为全面的翁方纲的文献体系。
谈及坚持研究的动力,赵老师表示,随着对翁方纲的生平以及贡献的深入了解,自己内心的触动也不断增强,“翁方纲生前文教成就卓著,晚年家事萧条凄楚,令人叹惜,因此,我下决心要把他的著作整理好,不让它们被历史的尘烟埋没”。古今之志,文脉相承,正是从古至今一代代学者对前人著述的保护与钻研,才让中华文化的内涵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厚。
教研相长,润泽课堂
赵老师深知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科研做得好能反哺教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能促进研究的深入。”在课堂上,他常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明清文学的同时,能够详细了解翁方纲的生平事迹与文学成就。很多学生表示,赵老师的课堂亲切幽默,讲解介绍十分生动。“仅仅讲书本上的知识是枯燥的,带学生去看古人的传记资料、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才能形成鲜活的人物印象。”他笑言。对于学生,他始终建议“由名家入手,读原典,脚踏实地打好基础”,勉励青年学子在扎实积累中逐步提升文学素养与研究能力。
以研促教,行稳致远
迄今为止,赵老师已出版了《翁方纲诗集辑校》《翁方纲著作五种校理》等古籍整理著作,也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他坦言,研究中最大的收获是与学界建立起广泛的交流,并在研读中感受到与翁方纲的跨时空精神对话。关于下一步的研究规划,赵老师表示,接下来的五年时间,他将全力完成此次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时紧抓教学本职工作,肩负起作为学者和教师的双重责任。
在浩瀚的文献中探寻真知,于岁月的长河里守望初心。赵老师用学者的坚守与教师的执着,为学生树立了治学笃行的榜样。未来,他依然会在研究翁方纲的道路上继续深耕,不断修订、完善与拓展研究成果,为清代文学研究的深入推进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审:丁黎思 二审:陈瑜 三审:刘书增】